北大法寶(北大法律信息網)應邀參加“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
發布時間:2023/8/22 11:21:19    點擊率[2262]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打造高品質的一流法學學術期刊,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編輯部于2023年8月20日在哈爾濱舉行“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會議由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承辦。來自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法治日報》《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中國知網、北大法寶等9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北大法寶(北大法律信息網)進行了題為《法學期刊高質量發展及法寶GPT智能應用》的發言。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法學學術期刊如何助推新時代法治中國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以及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積極建言獻策。與會專家學者達成以下共識:第一,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是當下中國法學理論界最為重要的任務和使命,法學期刊作為推動這一任務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堅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新,切實肩負起助推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構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第二,新時代法學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必須立足中國實際,回應現實關切,處理好原創性與世界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關系,既要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挖掘我國古代法制蘊含的豐富資源,也要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數字技術賦能法治中國建設。法學期刊應把學術研究的重點集中到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中國道路的探討以及中國經驗的總結上來,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三,法治人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推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完善的重要參與者,學術期刊應積極發揮其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為學術新人、青年學者搭建學術成長和交流平臺,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貢獻力量。
 
  本次會議對法學學術期刊如何助推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構建,助力新時代法學理論與實踐創新,促進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
 
  2023年8月20日,“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在冰城夏都哈爾濱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編輯部主辦,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承辦,黑龍江遠東律師集團事務所協辦。40余家單位和1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并就新時代法治中國如何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如何打造高品質的一流法學學術期刊展開了深入探討。
 
 
  本次會議開幕式由《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主持,她介紹并感謝蒞臨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同時就論壇的舉辦目的和歷史發展進行了介紹,并特別對會議的承辦方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的領導及全體師生在承辦本次會議時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了真摯的感謝。同時對協辦會議的黑龍江遠東律師集團事務所的付出也表示感謝。
 
 
  三位領導在開幕式上致辭,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協調處處長張泰源指出:《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體現了中央對法學期刊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的要求,希冀《政法論壇》抓住機遇,打造成為國內外的一流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就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評價體系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指出對于期刊來講,本身就是打造知識體系,或者說是維護知識生產體系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
 
 
  黑龍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敬波與參會的專家學者分享了黑龍江大學的歷史沿革,總結了辦學成績和經驗,分析了學校當前基本情況和面臨的問題挑戰,介紹了黑大在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定位和思路舉措。
 
 
  本次研討會共分主題發言、第一單元即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法學期刊的作用、第二單元即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三個部分。
 
  研討會主題發言由中國政法大學人事處處長羅智敏教授主持,七位學者分別做了主題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教授理清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知識體系這四個體系之間的內在的邏輯關聯,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將論文劃分出四個不同優秀的層次:一等文章是通過對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的突破,來試圖推動學術體系的創新和發展;二等文章是是能夠運用別人所提供的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在推動和發展學術體系的過程中,在若干問題上去貢獻洞見;三等文章是是能夠運用別人提供的思想資源、分析框架,借助別人所提供的洞見,在學術體系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在若干的學術領域推動了學術的拓展;四等文章是是運用別人的思想資源、分析框架和洞見,在學術領域中進行學術拓展的成果,去進行相應的梳理,有自己的表達技術,把這些成果給梳理和展現出來。
 
 
  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蔣新苗教授提出新時代中國法治理論的創新實踐的路徑,應堅持始終高舉習近平法治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曉景教授對流域保護法與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進行了連結性的闡述。流域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通過長江保護法和黃河保護法陸續出臺,體現流域復合性的生態系統特點越加明顯。流域保護法將自然中的綠色發展、環境資源、文化傳承等進行一個整體的制度安排和銜接,形成了流域系統治理的制度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本土性。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認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突破點是數字法學,中國式現代化框架的引領、數字經濟的發展動力、數字法治的實踐創新是三項支撐依據。數字法學是進行數字化的知識體系、規則體系和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也是一個良好的機會和挑戰。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生提出講清楚、能貫通、致于用是法制史的學科內涵,應融入法治中國建設。法律史學科的使命:一是要把中國歷史上的法律講清楚,能夠貫通古今。二是能貫通,法律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他們內在的文脈不是被曾經斬斷,內在的思維方式和核心價值是一脈相承的。三是致于用。法學是實踐學科,法律史是法學的一部分,它絕對不是一個專門史,它一定要為我們的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思想素材、提供制度模型、能夠提供核心價值。
 
 
  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認為在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三個體系中,理論體系具有引領性、標志性、原創性動力,此外,基本結構創新、趨勢創新、方法創新是創新的三個層次。
 
 
  《北方法學》主編董惠江教授論述了數字社會背景下中國法學的自主性,指出法律擁抱科技、科技重塑法律是當今中國法學的重大課題之一。
 
 
第一單元
 
  開幕式結束后進入主題論壇。本次研討會的第一個單元主題是“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法學期刊的作用”,由《求是學刊》副主編王歌雅教授、《政法論壇》副主編陳景善教授共同主持。
 
 
  遼寧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劉劍文教授提出并回答了幾個問題:一是,針對自主法律知識體系中“自主”需要思考法學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問題;二是,法學期刊在理論體系創新過程中與論文和作者應有一個良性互動;三是,自主法律知識體系是中國所獨創的;四是,打破部門法、打破學科的界限,注重以問題為導向。
 
 
  廣州大學法學院張澤濤教授凝練了法學期刊在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起到了風向標或窗口作用,也起到了推動廣度和深度的作用;學術既要關注熱點,同時也要關注真正見學術功底的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絕學;注重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
 
 
  深圳大學法學院熊偉教授指出領域法學在研究的過程中應注重交叉和融合,一個領域法區別于另外一個領域法并不在于綜合性,而在于這個領域的立法目的、特有的任務和目標,它能夠讓一個領域法和另外一個領域法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和研究重點。
 
 
  吉林大學法學院楊波教授對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法學期刊的建設給出“制度引領、學術支撐”八字箴言。一方面要創新發展法學,強化法學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包括: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引領、鼓勵和支持真正的理論創新、服務于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另一方面,學術支撐體現在:為我們自主知識體系的概念范疇進行研究提供平臺支撐;為特色體系的建構提供平臺;推動對世界法律成果的吸收借鑒和研究。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劉志強教授解讀了作者與期刊之間的相互成就、相互引領的關系,具體而言,第一個層面,學者要致力于深耕一個點;第二個層面,學者期刊要定位學者;第三個層面,三大體系的目的是創新。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上官丕亮教授談了六個點,題目是《法學期刊要六個“更加重視”》,一要更加重視適應國家法治發展大局或者新要求的專欄建設、二要更加重視中國法制熱點問題的專題研討、三要更加重視法學期刊的特色發展、四要更加重視法學基礎理論的建設、五要更加重視法治中國的實踐總結和探索、六要更加重視法學青年的扶持和培養。
 
 
  北京大學法學院何其生教授在國際法層面解讀了何為自主性知識體系,認為期刊對于法學理論的創新發揮著引領性作用,但創新一些詞語的同時應當審慎。
 
 
  東南大學法學院劉啟川教授緊緊圍繞著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法學期刊作用的主題,分別對法學理論體系、服務法律實踐、青年學者發展展開論述。
 
 
  湖南工商大學法學院劉期湘教授指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作出貢獻,一是新型學科與交叉學科創新保障科研成果的品質;二是法學期刊的辦刊風格應與學者科學的品格持續契合;三是話語引領,提升學術研究的品位。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謝小劍教授凝練出法學期刊應該在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過程中,守住法治的方向,推動解決新時代的新問題、新需求,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廣德認為在發表導向的學術寫作模式之下,法學期刊本身已經成為了法學學術創作的方法。法學期刊的規范決定著法學學術創作的規范。
 
 
  《學術交流》副主編杜娟介紹《學術交流》重視法學欄目建設,注重對法學基礎理論的原理性的闡釋,關注新興科技領域的問題研究
 
 
  第一單元還有三位與談嘉賓?!斗ㄖ稳請蟆防碚摬恐魅问Y安杰指出學術期刊應該把作者、期刊連結起來,需要有獨立的批判精神、問題意識、學術品格。學術期刊需要思考困境,需要將學術和實踐相結合,學術之花開在法治中國的實踐大地上才能結成碩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田宏杰認為要創新,首先是要尊重規范、尊重范式、尊重規則,其次要突破規范、突破范式、突破規則,最后要建構規范、建構范式、建構體系,至于實現創新則需要打造學科融合的學術生態、構建學術融合的評價體系。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常務副主編沈麗飛提到法學學術期刊創新發展在研究體系中具有政治引領和科學引領作用,應該堅持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打破知識壁壘,注重方法的復建、創新研究范式,加強傳統學科的轉型升級等。
 
 
第二單元
 
  本次研討會的第二個單元主題是“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由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孫萬懷教授、《政法論壇》副主編、編審寇麗共同主持。
 
  云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巍提出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兼顧普遍性與特殊性、歷史與當下、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邏輯性與共識性的四個方面的問題。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偉專門就青年法治人才的培育提出期刊應給予青年法治人才以指引,例如《政法論壇》對年輕的學者的培養,但從整體上看,單純靠少量的刊物可能會面臨著很多問題,學術培養需要一個整體的、完善的人才培養的機制,此外,期刊也應配套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焦艷鵬教授認為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要教授給學生有價值的知識和思想,不要忽視對學生的生活理念教育,例如面對刑法問題可以運用實質法學觀來解決,并通過理論探討來促進共同理想以及學術價值共同體的進一步生產和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林華教授重點分析了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定位,包括法制專門隊伍、法律服務隊伍、法制人才培養,其中“高素質”要求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家國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法律功底;分析了法學期刊與高素質法治人才之間的關系,對此,第一個維度要樹立青年學生友好型的學術期刊的導向,第二個維度要協調學術學位、專業學位與期刊的關系;分析了法學期刊對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責任,一方面應專注于實踐性或專業學位的期刊定位,另一方面應建立針對博士生或碩士生的友好型期刊機制。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任重指出學術期刊在目前的高質量發展評價標準和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之間是有張力的、是有緊張關系的。 學術期刊可以引領法學博士生、博士后樹立中國問題意識、尊重學界共識、增加學術研究自信。
 
 
  武漢大學法學院張彪副教授認為構建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需要平衡兩對關系:一則是學術期刊的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關系,學術期刊的根本是學術,這是需要守住的底線,而法學期刊的學術性和政治性的調整,應該去擁抱用學術語言包裝的政治文章,拒絕用學術包裝的政治文章;二則需要平衡高質量期刊與人才培養的關系,期刊處在主導地位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中國知網期刊合作部副經理李晴介紹了知網作為數據庫平臺,可以為期刊提供數據庫的分析和反饋,通過數據的方式或從平臺或技術的角度去助力集團發展人才;知網具有幫助鑒別稿件質量的一些工具;知網的網絡首發平臺等可以提升出版和傳播的能力;知網還注重作者服務工作??傊?,知網希望能夠助力法學期刊界的高質量發展,服務高質量法治人才。
 
 
  北大法寶學術中心副主任曹偉首先介紹了法學核心期刊發文和《政法論壇》發文情況;展示了近四年來,《政法論壇》的被引文章量和被引頻次呈現出一個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細化了《政法論壇》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包括粉絲量、原創推文、閱讀總量、天均閱讀量等內容。而北大法寶作為一個智慧的學術平臺,在檢索精準內容的展現、支持圖譜、智能引證、檢索生態各種方面都進行了優化和升級,全面提升了服務的學術能力,并致力于結合大模型GPT的能力去深耕智慧學術服務。
 
 
  《北方法學》常務副主編趙立程首先簡要介紹了《北方法學》的兩個辦刊特色,即名家戰略和青年學者戰略。其次,重點介紹了《北方法學》將“博士生論壇”作為重點欄目運營,并客觀的、按質量的來評判入選論文,注重博士生的理論表達和理論基礎。最后,趙副主編提出法學期刊在構建高水平期刊的同時應對青年學者發揮良好的引領作用。
 
 
  《社會科學文摘》編輯梁昕照重點談及一個問題,即如何以學術的方式回應時代課題,這是所有期刊都要面臨的問題。以《社會科學文摘》為例,編輯要在主流話語、學術價值、重要作者、明星作者、學科、原發刊等之間做平衡。梁編輯希冀未來主流話語的文章和學術研究的文章更好的結合起來。
 
 
  同時,第二單元還有三位與談嘉賓?!缎氯A文摘》編審王青林細心總結了八個關系:兩個結合的關系,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要同時關注中國問題和注重理論的自洽性;考核機制和論文的關系;畢業找工作和發表的關系;理論性法治和實踐性法治的關系;學術共同體與期刊共同體的關系;查重率和創新性的關系;數據控制與數據自主的關系;文章闡釋與文獻的關系。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孫光妍教授向各位專家介紹了黑龍江大學法律史學科對法治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的努力。黑大法制史學科自200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以來,深耕于哈爾濱解放區法治建設研究。近年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執政黨在城市解放區法治治理經驗的研究;一個是哈爾濱解放區紅色法治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教授王銀宏認為,一方面,此單元對于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理論創新不僅僅是學者的生命力也是學術期刊的生命力達成了共識。另一個方面,論文是人才培養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學術期刊發揮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引領和導向作用、紐帶和橋梁的作用、評價作用。
 
 
閉幕式
 
  閉幕式由黑龍江大學法學院胡東教授、《政法論壇》編輯部主任、編審張琮軍主持,《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和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哈書菊教授做了總結性發言。
 
 
  《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對此次會議時間安排、會議組織給予了高度評價。發言的學者們彰顯自己的學術研究個性,肯定了學者們的配合和支持,會議成效顯著。圍繞“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路徑”,就期刊如何和作者或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推進一流期刊的發展,最終實現法治中國理論的創新進行了充分探討。同時,劉教授認為學者們談及的學科關注、中青年學者尤其是新生代學者的心聲等均為刊物下一步發展的提供了重要指引。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哈書菊教授感謝《政法論壇》編輯部的信任,能夠有機會承辦此次會議;感謝所有與會嘉賓的參與和精彩研討,讓黑大法學院參會師生更加清楚明確了未來的科研思路、端正了科研態度;感謝王敬波校長能夠在百忙中全程參會,對學院工作的支持。哈書菊教授簡短地介紹了黑大法學院的歷史發展、辦學特色。她認為,法學院教師團隊是一支愛學習、會反思、求上進的有感情溫度、有工作速度、有科研潛力的隊伍,未來學院在學校和所有與會嘉賓的鼎力支持下,一定能夠再續輝煌。
 
 
  本次“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承擔著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的光榮使命,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專家學者共同致力于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打造高品質的一流法學學術期刊。研討會凝聚共識,就新發展格局下共同推動《政法論壇》建設邁向更高層次貢獻了智識力量。本次盛會進一步促進了深入交流與合作,推動了法學教育和期刊的融合發展。
 
北大法律信息網
www.www.szcshmp.com
法律動態
網站簡介
合作意向
網站地圖
隱私政策
版權聲明
北大法寶
www.pkulaw.com
法寶動態
法寶優勢
經典客戶
免費試用
產品服務
專業定制
購買指南
郵件訂閱
法律會刊
北大英華
www.pkulaw.net
英華簡介
主要業務
產品列表
英華網站
聯系我們
用戶反饋
返回頂部
二維碼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