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信息網應邀參加新時代法學學術體系建設與法學院刊發展研討會暨《經貿法律評論》創刊五周年學術研討會
發布時間:2023/6/21 9:33:47 點擊率[4344]
2023年6月9日下午,新時代法學學術體系建設與法學期刊發展研討會暨 《經貿法律評論》創刊五周年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經貿法律評論》編輯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共同承辦。來自《法學》《法學研究》《法學家》《比較法研究》等期刊編輯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北大法律信息網的專家學者,就“法學學術期刊發展與評價”與“法學學術期刊建設與學術創新”等法學學術期刊發展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教授、副校長王敬波教授出席論壇。法學院院長梅夏英教授、學院黨委書記李歡歡等班子成員,出版社社長余興發,法學院《經貿法律評論》主編黃勇教授、副主編丁丁教授、編輯部全體編輯,以及法學院教師代表、部分博士生、碩士生等70余人參加論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教授出席研討會并致辭。趙忠秀校長代表學校歡迎各位專家在盛夏時節蒞臨貿大,對各位專家長期以來給予《經貿法律評論》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趙校長指出,《經貿法律評論》于2018年創刊,通過組建高水平的專兼職相結合的編輯隊伍,匯聚知名專家和青年學者組成的高水平作者隊伍,形成了以經貿為特色,聚焦國際經貿、金融商事、數字法學、競爭法等基礎前沿領域研究的辦刊風格,刊發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刊物的辦刊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有大幅提升,《經貿法律評論》已經發展成為經貿特色突出的法學學術期刊。趙忠秀進一步表示,《經貿法律評論》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廣大作者、讀者和學刊界同仁的關心愛護和鼎力支持,希望各位專家多多傳授寶貴經驗;《經貿法律評論》的編輯團隊要立足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貿易強國的實踐需求,聚焦基礎性、原創性和前瞻性學術成果,把刊物辦得更加出色。
會議開幕式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長王敬波教授主持。王敬波副校長對蒞臨參加研討會的專家逐一進行介紹,并邀請期刊領域的專家共同為《經貿法律評論》以及貿大法學學科的發展予以指導和幫助。
法學學術期刊發展與評價
研討會第一單元會議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梅夏英教授主持,研討主題為“法學學術期刊發展與評價”。
《法學》主編、華東政法大學胡玉鴻教授首先祝賀《經貿法律評論》創刊五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并從四個方面分享了自己關于法學論文品性的觀點:第一,法學論文首先強調學術性,應當按照科學研究的一般標準即論點、證據、意義等構造論文;第二,論文的品性表現在創新性方面,創新是研究的價值追求,也是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第三,學術寫作需講規范性,不僅要主題明確,思路清晰,而且要引文精確,內容完整;第四,論文要講可信性,要以理論、事實和邏輯來建言立論。
《法學研究》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馮玨研究員就“特色期刊”的創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并認為《經貿法律評論》在稿源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在國際經濟領域當中的優勢學科和優勢地位的資源,有助于學術開發與作者群體壯大。從實效性或者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權衡來講,期刊建設應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選題上有所側重,并回應現實的需要。
《法學家》責任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高圣平教授介紹了《法學家》的刊物發展狀況,并就用稿情況說明了幾個重要的堅持方向:一是關注民法基本理論的研究,構建中國自主民法性知識體系;二是關注民事裁判中的重大經濟問題;三是關注民事政策解讀。
《比較法研究》副主編丁潔琳表明,《經貿法律評論》辦刊嚴謹,欄目設計簡潔,選題前沿,緊扣時代主題,質量上乘,特色鮮明,是法學期刊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之后,丁潔琳副主編分享了《比較法研究》的辦刊經驗:第一,重視選題策劃;第二,重視專家評審;第三,重視年輕作者的稿件。
《環球法律評論》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姚佳研究員就期刊的發展與評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評價的基礎,但近年評價體系也在向特色化的方向轉變。第二,刊物欄目涉及的題目的切口可以更大一些,但也要突出期刊的不可替代性。第三,國內期刊要探索新的走出去方式,同時注重形式、內容與傳播等。
《法商研究》編審何艷從責編的視角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期刊評價體系中的量化指標正在逐漸弱化,期刊評價體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但最終的壓力還是以文評刊,學術期刊的發展和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作為一個責任編輯,要找準自己在期刊評價和學術發展中的位置;第二,擺正心態,辯證和理性地看待期刊評價和學術發展的關系;第三,主動出擊,學習和研究各種評價機制的路徑、方法、功能以及發展方向;第四,提升自我,通過學習和研究各種評價載體提升自己的編輯業務能力;第五,學編共努,建立合理公正的期刊評價體系需要學者、期刊、評價機構和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第六,樹牢意識,選題策劃和編校工作都要不斷地提高政治站位。
《清華法學》主編助理、清華大學法學院屠凱副教授首先向《經貿法律評論》創刊五周年表示祝賀,并認為處理好法學學術期刊的發展與評價需要處理好兩對關系:一是處理好全和專的關系,避免關注點不自覺地被影響、被塑造。二是如何處理好大和小的關系,大、小應當完全不意味著熱冷、重要不重要、需要不需要,期刊的冷和熱是相互轉化的。
《中國法律評論》副編審萬穎圍繞“法學期刊使命與發展”分享了幾點認識:第一,法學期刊要做新時代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智庫、總策略之基礎;第二,法學期刊應探索推動法學學術發展和創新的多方路徑,提升期刊影響力,促進法學繁榮;第三,法學期刊應積極鼓勵潛心鉆研的學術態度,協助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第四,發揮法學期刊作為中外法學交流平臺的作用,探索新路徑,提升中國法學理論的國際影響力。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喬學杰首先說明了“綜合刊物”與“專業刊物”之間的共性,并表示辦好高水平期刊,需要:第一,主動參與前沿性科研與學術活動;第二,用好學術平臺,團結和凝聚學術共同體;第三,舉辦高水平學術會議,需兼有選題策劃與論證,發掘與培養新人;第四,要有服務社會意識,關注社會重大問題。
《新華文摘》編審王青林首先提出“辦雜志、辦期刊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核心思考議題,并從廣泛的學術交流、服務法學學者和適應市場三個層面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認為期刊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作者群和讀者群,做好發行渠道,堅決避免出現政治性問題。
與談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法學學科執行主編劉明昭和《經貿法律評論》副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丁丁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劉明昭主編認為,學術期刊既是學術交流園地,又是學者培育平臺,更是引領學術潮流的載體,期刊建設應當扎實做好相關工作,實現“專、精、深、新”。丁丁教授表示《經貿法律評論》十分注重同行業內工作者的交流,期刊、作者與編輯隊伍的共同成長需要各方協同努力。
法學學術期刊建設與學術創新
研討會第二單元會議由《經貿法律評論》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黃勇教授主持,研討主題為“法學學術期刊建設與學術創新”。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魏建教授就《經貿法律評論》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期刊定位要以小見大,以特生新;二是重視隊伍建設、隊伍配置、經費支持與校內政策支持;三是文章篇幅要均衡,保持對青年學者的扶持。
《政法論壇》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陳景善教授首先肯定了《經貿法律評論》作為新銳期刊,成長迅速,并認為身為學術編輯需要做好學術把關工作,編輯本身要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對待比較性制度介紹的文章需要格外注重論據合理性與科學性。
《法律科學》副主編、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肖新喜教授認為,在科學研究當中,首先要平衡好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期刊的選文要關注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任何研究都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大局,深刻把握創新與安全的關系,既要為創新塑造良好的編審環境,又要堅持守住底線。
《現代法學》編審、西南政法大學學術期刊評價中心林士平主任從傳播數據分析的角度同與會學者分享了《經貿法律評論》的發展情況,并認為期刊欄目結構穩定,以經貿熱點、學科前沿和專題聚焦為骨干欄目;學科前沿和專題聚焦中,發文量相對較大;專題聚焦,民商法、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和行政法議題突出。
《法律適用》副主編、國家法官學院梁欣教授首先分享了《法律適用》的發展情況,并說明學術期刊讀者具有相對單一性,認為期刊建設應堅持內容為王,要積極對接國際商事法庭、商務部等部門的工作,立足國情,積極搭建中國式期刊的發展框架。
《法學評論》編輯部主任田蒿的發言題目是“學術期刊在論文評價中的作用”,田主任認為:第一,論文評價是學術評價的組成部分,但引用率暫時較低的論文也可能會有長期的貢獻力;第二,論文評價形式與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第三,評價主體可以是任何一個人,但專業的評價主體應當具備客觀的標準、良好的服務水平。
《法學雜志》編審劉宇瓊首先說明了雜志同質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的現實,之后提出“法學學術期刊到底要承擔起什么樣的使命?法學學術期刊到底要刊出什么樣的選題?”兩個問題,并嘗試解答:學術期刊的品質關乎著承載文章的學術水平,擔負著傳播學術成果、引領學術思想、推動學術研究和繁榮法學、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期刊選題既要高起點、高頻率,把問題做細,又要關注宏觀法學的“大問題”。
《太平洋學報》編審鄧文科認為,國際經濟法專家對于國際經濟貿易法律的發展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提升期刊品質首先要管住選題的質量,正確看待“0被引”,文章既要服務于主管部門,又要主旨鮮明,體現國家開放特色。
《歐洲研究》編輯部主任張海洋首先介紹了《歐洲研究》的定位,即從學科上講是國際問題研究的雜志,同時也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地區研究特點的地區性雜志。張海洋主任認為,避免國際法研究的同質化需要關注熱點,但更需要關注熱點背后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財經法學》副主編、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朱曉峰教授首先就期刊約稿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應適度調整編輯約稿權和用稿權之間的關系,重視年輕學者的來稿,主動拓寬稿件來源的選擇空間。
《中外法學》責任編輯、北京大學法學院楊明副教授認為,學術寫作一定要有學術上的引領性,注重寫作方法和邏輯,避免簡單套用三段論而忽視深層邏輯問題;稿件審校要考慮整體刊物的特點,保持刊物風格相對一致性,發掘對于相關研究領域具有推動作用的稿件。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余倩副研究員與《經貿法律評論》責任編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邊永民教授進行與談。余倩副研究員結合各位嘉賓的發言內容著重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的期刊評價體系,并認為評價工作有指揮棒的作用,好的學術期刊應堅持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邊永民教授分享了涉外法治在相關科研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認為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人員的成熟、研究議題的明確均對研究生態的優化有積極意義,希望學刊建設同涉外法治、國際法治的發展緊密結合。
論壇閉幕環節由《經貿法律評論》編輯部主任王樂兵主持,《經貿法律評論》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黃勇教授進行總結發言。黃勇教授代表《經貿法律評論》編輯部向與會全體專家表達感謝,《經貿法律評論》編輯部將以創刊五周年為新的奮斗起點,充分吸收各位領導和專家的寶貴意見,積極借鑒優秀刊物的先進辦刊經驗,堅守辦刊使命、努力提高辦刊質量,團結和凝聚學術共同體,為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來自《法學》《法學研究》《法學家》《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法商研究》《中外法學》《清華法學》《政法論壇》《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學評論》《法學雜志》《中國法律評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新華文摘》《法律適用》《太平洋學報》《歐洲研究》《財經法學》等期刊編輯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北大法律信息網的專家學者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