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央企法治智能化研討會系列報道(一)潘劍鋒:服務社會 助力央企法治建設智能化
發布時間:2021/1/25 15:12:25 點擊率[3648]

研討會會場
導語
2020年11月28日,由北京大學法學院主辦、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局指導、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北京大學中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協辦、北大科技園和北大法寶承辦的“2020年央企法治智能化研討會”在北大科技園創新中心北領講堂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融合與賦能——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新價值、新能力”,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國務院國資委政策法規局、航天科工、中國船舶、中海油、中石化、國家管網、國家電網等將近40家高等院校、政府機關、央企的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

潘劍鋒院長致辭
北京大學法學院潘劍鋒院長出席會議并做精彩致辭。會后,潘院長也接受了北大法寶智慧法務研究院的深度訪談。以下為潘院長致辭和訪談匯編摘要。
宣貫法治精神 ?央企法治智能化研討會恰逢其時
這些年人工智能發展比較快,法學界、產業界對法律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和影響都很關注。今天,我們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局的指導下,舉辦“2020年中央企業法治智能化”研討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召開一個學校與相關企業共同關注的專門研討人工智能與法律結合的會議很有意義。特別感謝國資委政策法規局林慶苗局長的支持和參會,熱烈歡迎與會嘉賓的蒞臨。
眾所周知,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發生了一些比較特殊的事。從自然界上來講,就是發生了新冠疫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特別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世界形勢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相關的經濟狀況。這樣的經濟狀況又會涉及到國與國的關系,涉及到不同區域、不同地區商業交往的關系,也會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的關系。當然,對法律也提出了很多的挑戰。因此,國家在生產、生活以及企業管理方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國家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發展策略。
再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召開了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這個會議,有十個院校的代表參加,我個人也很有幸代表北大法學院去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做了很重要的講話。除了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意義外,他特別強調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應該做到的十一個方面的堅持。其中,習總書記特別強調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建設。另外,習總書記在會上對法學教育也提了一定的希望和要求。在法學教育小組會議發言上,習總書記比較關心的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治教育方面,他希望多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二是他比較多地強調法學院系要能夠為社會、為企業以及為政府提供比較高素質的法律人才。習總書記以希望的形式提出來,法學界應該提高法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那潛臺詞就是現在培養的法律人才在素質上是有一定欠缺的。他談到相關希望的時候,希望廣大的學生、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密切關注社會實際以及多關注社會的發展。
可以說,北大法學院今天在此舉行2020年央企法治智能化研討會,正是北大法學院與國資委系統貫徹落實依法治國一體建設精神,促進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科技賦能的重要舉措,會議的舉行正是恰逢其時。?
積極服務社會 ?北大法學院科研及轉化與時俱進
具體到北大法學院,自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一直認真學習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法治人才培養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系列決策部署,緊密圍繞“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目標,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方案,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國際合作交流、智庫服務、法律科技研發應用、推進國家法治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豐碩成果,始終走在全國法學院校的前列。
在人才培養及輸出上,除了傳統意義的法律人才培養之外,我們還比較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類是實務型的人才培養,一類是涉外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在實務類型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比較多地和法律實務界,包括法院、檢察院、律協以仲裁委員會等等合作,聘請一些有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仲裁員來為我們開課。堅持6、7年下來,應該說收到了比較好的培養效果。另一方面,我們也比較注重跟相關的企業的聯系和合作,除了法學院為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提供一定的支持,在我們開的相關課程中我們也有請相關企業的法律實務專家到我們課堂上授課。像我們蔣大興老師主持的課程,可能每個學期都會請八九個實務專家授課,教學效果也收到了很好的評價??傮w上,法學院一直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積極幫助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素養、養成法律專業技能、強化法律實務能力,鼓勵引導畢業生投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年均向國內外知名企業包括中央企業輸送約100名畢業生,約占每年應屆就業群體總人數的20%。
在科研及智庫服務上,北大法學院有不少蜚聲中外著作等身的學者專家,像陳瑞華、蔣大興、鄧峰等老師在企業合規、公司治理、企業法律風險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有眾多國際學術會議和系列學術沙龍,其中不少“電商”、“風控”等立足中國法治實踐與法治實務部門合辦且頗有影響的活動;有學術刊物24種,像經濟法研究、金融法苑等與企業法治密切相關;有4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企業法律風險、企業與公司法等研究中心聚焦企業法治智庫服務;更有院系級別的跨學科對策性研究機構“北京大學法治與發展研究院”;并參與了學校級別及國家層面的智庫機構,大力助推新時代國家法治建設的蓬勃發展。
在法律科技及應用上,北大法學院從1985年就開始進行法律信息檢索科研,到1999年成立法學院控股的北大英華公司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及市場運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北大法寶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法律信息服務品牌。為回應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發展、法治建設、法律實務和法學教育的根本變革和深遠影響,2017年年底北大法學院在學校及北大英華等參建單位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法律與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并在2019年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后參與了大量法律領域前沿科研工作。北大法寶作為法學院科研成果轉化和實體運營機構,這幾年及時高效地把北大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有關法律知識圖譜、法律語義分析、法律智能問答等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轉化到法律實務部門的具體工作場景和工作環節中,在智慧立法、智慧司法、智慧法務等領域的產品創新及市場推廣上取得突破發展得到廣泛認可。?
互動互學互助 ?企業法治建設及智能化未來可期
然而,法學教育和科研如果不和法律實務部門結合,不到法律實踐中應用,都只是茶壺里的風波,不能真正開創時代潮流。中央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央企能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合規經營,防控風險,那我們國家的經濟基本盤就能穩定;央企能銳意進取自主創新,從央企的規模體量上就能大范圍地利國利民,就能推動祖國復興的時代列車繼續滾滾向前。國資委是依法治企法律適用的監督者和具體規則的制定者,央企是企業法治的實踐者和法治信息化建設的創新者,也是我們法律知識科研的學術富礦,是我們法律科技研用的實踐基地。
因而,北大法學院要主動和國資委系統的諸多央企互動互學互助,積極關注了解和學習央企依法治企的實踐創新和理論思考,積極推進法律科技應用以及學科教學和科研上的諸多可能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央企依法治企實踐中遇上的一些新的難的法律問題,共同攻克雙循環大格局下的企業數字轉型中企業法治智能化建設中一些新的難的任務,共同努力承擔起推進全面依法治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我們應有的擔當。